书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瓷杂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公众账号
njjdpm
联系电话
025-83739973-806
13390799973
经典新闻
新文人画的崛起

新文人画,即“中国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1986年由边平山组织发起。 “新文人画”的提法,容易使人想到旧文人画,这样也好,看旧比新,对待传统文人画必要的观照也许更有利于清晰地认识新文人画的方方面面。 1986年北京画家边平山经常同福州画家王和平、河北画家北鱼在边平山先生的“平山书屋”聚晤聊天,由于在艺术见解和追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萌发了发起中国画联展的想法。后又与南京画家王孟奇、方骏等商定,由天津画家霍春阳在天津美院展览馆操办此次展览,这样,便是“新文人画”的开端。中国国画界的主导和中坚力量后来全国各地的画家如:朱新建、李老十、王孟奇、胡石、刘二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陈平、田黎明、江宏伟等响应并加入进来,成为一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

 

朱新建 画作

      “新文人画”同“’85新潮”、“星星画展”等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艺术史的辉煌一页。进入21世纪,“新文人画”画家群体已成为中国国画界的主导和中坚力量。 “新文人画”不是一种潮流,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绘画风格,小而言之,它是一种对中国当代绘画发展之路的探索指导思想;大而言之,它的实质和内核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主张,是一种通过国画的创作反映出文化取向,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代精神,是一种建设时代民族文化的努力。具体地讲:“新”是指新代,应有时代性,“人”即人性,“画”是艺术性,总的来说就是追求有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点及个性绘画的艺术主张。 “新”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离不开“与时俱进”与“普遍规律”。新文人画的“新”重点是追求民族绘画的时代性体现,而不是“时事想解释”,它应朝更深入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的方向深化,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泛化。新时期人们精神的空前解放,学术气氛的自由活跃这些恐怕都是旧时代文人所不可梦见的。然而新文人画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以四十七八岁左右的中坚力量为例,文革运动造成的黄金年龄阶段的文化荒废,十年光阴常令他们不堪回首,当他们经历了盲目崇拜、默默思考、奋起直追的几经折腾以后,几乎是连滚带爬的专业文化一齐抓,待到专业知识稍有体会,心中那层窗纸即将戳破之时已是风霜刻颊鬓有丝了。面对精深博大的传统文化常怀顶礼之情而有晚识之恨。而那些更加年青的时代骄子由于主客方面的诸多原因就其整体而言文化基础更显薄弱,改革传统时有急躁倾向,自身具备的那些优势还有等于完善和调整,对于传统、西方和现代的认识理解还有待于加深、净化进而咀嚼和消化。

 

      也许,新文人画家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这些挑战,他们自觉自身的担子比人们期望的更重些。他们所要参照对比的并不单是来自传统的高峰林立,更有东西南北的山外高山;有自己内心深处对传统精华的心领神会、迷恋顶礼,又有眼前耳边急于改革传统的阵阵呼声;也许他们还要正视自己荒废过、躁动过、懒散过的主体而不使陷入游戏、玩世不恭与无病呻吟;他们还时时自警不使自己走向批评家曾当头捧喝的真的“小、软、粉、媚、阴”的阴影中去;他们还深知“安乐椅”中的艺术家也要时时汲取新的营养来使其艺术生命常青。看看那些有深度的作品。可以感到新文人画家正努力以其不卑不亢的笔法去表达现代人渗透古今东西,与大自然拥抱的永恒与不朽的东方神韵。经过了无数次新潮的洗礼,无数次东西南北风的凛冽清醒,经历了大胆地外拓与痛苦的内省之后,新文人画家或许更加理智、冷静和坚定。

      

      他们参照西方于是知道东方就是东方,拜访先生于是知道如何对待学生,关照历史于是知道需要面对未来……而且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岂但如此,新文人画家深知立点即高其路愈坚的道理,但是他们也许更加知道他们所钟情的事业是值得“前仆后继”死而不休的(齐白石有印文曰:“死无休”。)他们也许已下定决心在“审美理想的品质”和“艺术表现的充分程度”的高度统一下去实现艺术个性的完善,并以画家的主体精神对历史、现实进行思考,寻求创造一种崭新的具有高深文化气息的当代中国画。“新文人画”的提出既然已经成为现实,就不妨将这面旗子高而扬之,弥足“文”的不足,发扬“画”的优势,一面打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空气,一面奋力开掘着自己脚下的土地,“接古人未了之绪,写今人胸中激情”,新文人画家是否正在这样走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