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瓷杂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公众账号
njjdpm
联系电话
025-83739973-806
13390799973
经典新闻
不朽的篇章 李可染《革命圣地韶山》

不朽的篇章 李可染《革命圣地韶山》
 

著名收藏家、李可染书画研究专家刘文杰
 

熟悉中国美术史的就会知道宋代是古代中国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山水以李成、范宽为代表,而花鸟、人物画则以院体为代表。近现代是继宋以后中国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一时期中优秀的艺术家不仅深研传统,吸收传统精华,还向西方造型艺术吸取养分,以彼之长为我所用,有的还向别的艺术门类乃至于民间艺术学习,这样更加升华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笔墨的表现力,使中国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时期就出现了大写意花鸟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人物画家大师蒋兆和、黄胄;动物画大师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山水画方面更是群峰竞秀出现了如黄宾虹、溥心畬、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岩、李可染等大师。
 

李可染先生是第二个高峰期中山水画创新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是现代派新式山水的代表,也是这类山水画的标志性人物。可以说到了李可染才创造出与以往山水画既有联系又拉开很大距离的充满新的审美价值的现代派山水画。并且在现代派山水中,李可染在艺术表现中借鉴西画技巧运用的不露痕迹,已完全融入到中国画之中,而又最能体现中国画民族精神、水墨内涵。
 

李可染先生创造了古往今来最大气、厚重,层次最丰富的墨法山水,他画的山水有重量感、体积感、光感,尤其在山水画中开创了有可视光感的山水。同时他的山水画在构图上也是自出新意,李可染先生创造了山水画新构图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鸟瞰平视,远景近写;第二种是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第三种是密可走马,疏不透风。这种新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与前人有很大区别,从不落前人窠臼,因此产生了更丰富的审美价值。李可染的山水画虽然是创新的现代派山水但最终体现的却是沉雄大气的中国精神,既体现了画作本身的审美价值又追求了可思的画外之境,让观者回味无穷。
 

此李可染大幅山水《革命圣地韶山》则是李家山水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红色题材也叫革命题材山水画。这类山水作品在李可染山水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李可染先生最为大家所熟悉、也是最为知名的并在近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万山红遍》就是一件红色题材作品。还有《爱晚亭》也是一幅红色题材作品,同样享有盛誉。
 

此幅《革命圣地韶山》左上角题款:“革命圣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一九七一年可染敬写于丹江”。1969年,李可染被下放到丹江口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这是在丹江口劳动期间,李可染获准创作的一幅革命圣地山水画。李可染先生创作的韶山题材大幅作品,据现有的资料可知除本幅外还有两幅,一幅是1969年创作(曾在北京诚轩拍卖上拍),另一幅是1974年创作(曾在嘉德拍卖上拍)。这三幅作品在构图上基本一致,只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稍作变化。而本幅《革命圣地韶山》是唯一落李可染名款且钤作者印章的一幅完整作品。因为在文革期间像创作这种题材的作品是不可留艺术家个人名字的。像1969年本《韶山》则是未写作者名款只是手绘了一方“东方红”印章(白文“可染”印为后加盖)。
 

画面中毛泽东旧居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背靠韶山,山上绿树郁郁葱葱,山峰随着雾气层层推开。故居前有小池塘,池塘中飘浮着绿绿的荷叶。而池塘的前面也是画面的近景布满了一排排高立挺拔的松树,像一个个威严肃立的解放军战士守卫着革命圣地,也象征着革命道路的胜利,革命人才的茁壮成长。画面中除了象征着中国革命勃勃生机和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外,其他如故居房舍和远山乃至松树的树干都是笼罩在晨曦中祥和的朝霞中,象征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红色光感的远山象征着革命在全国范围不断取得胜利,全国山河一片红。而故居前有排着队、高举着红旗络绎不绝地向这里走来的人们,他们都是来着全国各地的来韶山“朝圣”的革命群众以及高大的松树和其旁边成长着的两株小松苗都象征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革命圣地韶山》构图采取了鸟瞰平视,远景近写的方法,整图色彩丰富,不但有光感,还有体积感。尤其是故居后的竹林及近旁的数株树采取李家山水独特的留光处理。此幅作品无论色彩、笔墨、层次都处理的恰到好处,使之成为李可染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我认为这幅《革命圣地韶山》在象征手法的运用、借鉴传统年画和装饰艺术、贴近大众突出宣传效果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学术价值方面更胜亿元天价拍出的《长征》。《革命圣地韶山》较之李可染其他山水画作品,除艺术价值外,有着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环境下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对研究文革期间的美术有着重要实物参考价值,是该时期艺术界遵循艺术为政治服务、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原则的最好体现。
 

此作原为李可染家属旧藏,后归李家南京亲属邹佩环(李可染夫人邹佩珠之妹)之子詹引先生(原南京九鼎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收藏,现辗转再次出现在南京今典拍卖,是一件流传有序的红色题材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