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
水墨纸本 镜心
【释 文】 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此律也,唯“无耐脱莱时”不可解,当待博物洽闻者说也。友生王观后,诗有古人态度,虽气格已超俗,但未能从容中玉佩之音,左准绳右规矩耳,须读书破万卷也。
【款 识】 菊门四兄属,丁酉夏,何绍基。
【钤 印】 子贞(白) 何绍基印(朱)
【边 跋】 子贞先生书,导源篆籀,出入平原景度,为道咸间第一书家。予曾以拙字分吴君、仲英、就正先生,曰用笔极好,功夫亦到,尚嫌未能超脱,须使置身千仞,旁若无人,乃臻神化,今先生久归道山修,仍学不加进,追忆斯语,不胜梁木哲人之感。庸吾先生新得此幅见示,谨识数语,惟幅首残缺几行,殊为可惜。然残鳞片羽皆足宝贵,不必完窥全豹耳。光绪壬午冬十月,秀水沈景仙书于小画舫斋。
【钤 印】 景仙印(白) 沈(朱) 蒙老(朱) 蒙叔审定(白)
【备 注】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何绍基》,P474,第9、10印。
【说 明】 沈景修题边跋。沈景修(1835-1899),字蒙叔,一作梦粟,号蒙庐、汲民,又号蒲寮子,晚号寒柯,别署颇罗居士、阿蒙、蒙老等。秀水(今嘉兴)人,顾佩英夫。咸丰十一年拔贡。
【按 语】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楷、行、草、隶四体,自成一家,为晚清书法碑学运动领袖之一,影响甚远。
何绍基书法的发展,早期多写楷书,中岁转向行书,本幅既是38岁所作行草,是典型参学颜真卿《裴将军诗帖》后的面貌,众体杂糅却无比自由。何绍基行书深受颜真卿影响,他曾叹“余觅之(《裴将军诗帖》)十数年无可得,今忽睹之,不禁拍案叫绝!” 本作所书内容为黄庭坚诗论二则,以自家面目出之,尚未沾晚岁习气,用笔方圆交错,点画自由,神完气足,精彩绝伦之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