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录 号: | 107 |
名 称: | 王翚(1632 - 1717) 仿巨然山水图(一六六三) |
作 者: | 王翚(1632 - 1717) |
尺 寸: | 120×47cm |
估 价: | RMB 2,200,000 -- 3,200,000 |
说 明: | 水墨金笺 立軸 【释 文】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款 识】 癸卯正月仿巨然笔法,石谷王翚。 【钤 印】 王翚之印(白) 【出 版】 《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 第二卷》图S35-010,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7月。 【著 录】 《中国历代画家存世作品总览》第三册,P1660,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一零六年(2017)七月版。 【备 注】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翚》,P96,第26印。王翚之印(白) 【说 明】 罗桂祥夫妇旧藏。罗桂祥博士(Dr. Lo Kwee-seong,1910-1995)广东梅州人,是香港著名的企业家、艺术品收藏家。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 【按 语】 王翚是清初被称为画圣的一代圣手,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恽寿平、吴历合尊为清六家,他的绘画经历过很长的发展周期,开拓出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在近六十年的职业绘画生涯中,遍习了“南北二宗”几乎所有的山水画门类,发展出丰富的技巧和强大的营造能力,得以在六十岁时主持皇家大型绘画工程《康熙南巡图》,后由康熙皇帝亲赐“山水清晖”四字,名满天下,登上了一个古代画家生前可以到达的极点。 王翚的绘画,早岁经同乡张珂启蒙后,最重要的发展契机,是20岁时与王鉴的结识。王鉴对于王翚的欣赏,反映在毫无保留的赞美里:石谷乃能至此,师不必贤于弟子(王翚能画成这样,我这个老师没有他强了)。王鉴不但亲自教习,还把王翚引荐给王时敏,让王时敏惊为天人,直呼“此烟客师也,乃师烟客耶”(这是我的老师,真是我的老师啊)。让两位山水宗师同时折服如此的王石谷,彼时刚过弱冠之年。 「图一 王翚 仿巨然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图二 巨然 层岩丛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仿巨然笔意作于1663年,王翚时年31岁,是笔、墨、构图均能做到王时敏赞其“无一懈笔”的花开时节。从20岁至34岁,在王鉴的指导下,和得益于在王时敏处观摹宋元名迹,王翚遍习南宗各大家,技法大进。此《仿巨然笔法》正是这一时期后期的精品,绘于五尺红金笺上,特显珍贵。虽然明末清初是金笺艺术的高峰期,但由于金笺工艺繁复,成本高昂,使之多限于小幅扇面的制作,大尺幅金笺山水则颇为稀见,而本幅金笺保存特别完好,少见修补,历355年而神光不退,实为珍中之珍。 南宗各大师中,巨然是王翚特别用力的一位。王翚的一生,用很多仿作,来表达对巨然以长披麻和多矾头营造的山水范式的钟爱。现存最早的王翚画作之一,就是22岁时所绘《仿巨然山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见图1)。见图可知彼时笔法尚不成熟,山体皴法和树木都略显板滞和单调。经过十年淬沥后,本幅《仿巨然山水》所呈现的笔墨语言,法度自现而不拘束于前贤的范式,完成了师古而不泥古的脱胎之变。 在这幅清润的山水中,王翚用巨然式的长披麻皴构建远山,山体造型与布局依然近类巨然《层岩丛树图》(图2)一路。但中景至近景则风格一转,用短披麻皴掺杂牛毛皴来描绘山石肌理,形态也从融合南宗多家笔意中生出己意;近景尤其出色,坡上长松杂木相互掩映,笔墨清润,形态秀雅,穿插安排颇具写生实感;湖中一雅士泛舟苇荡,任舟自横,抬头远眺,南山悠然。 细观全画布局,远方山势遮搭转折可见龙脉蜿蜒而下。而由近景上至中景,王翚由左岸绘出一条临水山路穿过石滩上的栈桥,登上右岸后沿山坡辗转上行,去迎接远峰的龙脉,营造出左右呼应、上下贯气的律动感。如此巧思完全合于《宣和画谱》对巨然山水的描述︰“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真若山间景趣也”,证明王翚此时对巨然美学把握之深,已达随意融摄的境界。 在此幅偏早期的精品中,自然、巨然和南宗山水的很多手法被统摄在了王翚的自家风光里,显出一派清润秀雅的古意。画家修炼至此,已造化在手,古今在胸,能够任意营造可游可居之境了。 |
成交价: | 2,100,000 |
拍 卖 会: | 南京经典2018秋季拍卖会 |
专 场: | 大美 — 中国古代书画 |
声 明: | 本网站对于拍品状况的描述仅供参考,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