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布面油画 签名 苏.2002.(右下角) 苏天赐 苏天赐的画有两个特色,其一,线条感很强。他似乎对“线条”这一中国画里最为基本的元素情有独钟。他自觉地将线条融入到油画中去,用线条或充满线感的物象因素构造画面。线在中国绘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中国艺术似乎更早地、也更为纯粹地强调了线的功能,而因为有着用线的数千年探索,致使中国书法与绘画对线条的质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风景、人物或是静物,苏天赐都大胆地发挥“线条”的流畅美感。其二,合理运用色彩的表现力,他并不像印象派那样重视色层的堆积与色彩空间的绚烂塑造,而是发挥笔触的性能,让色彩“直接”挥洒,虽然这样并不能得到中国画线条所具有的独立表现力,但也通过这种“直接”体现了简洁、质朴而生动的意蕴。 在感性现实的基础上探索意象色调的苏天赐,早在2O世纪四十年代末就以《黑衣少女》(1949年 布面油彩)而一举成名。七十年代后期,他从中国画的构图、笔法和意境等角度切入意象江南的风景探索。如果说吴冠中的意象江南,是黑、白、灰和点、线、面的构成关系,那么苏天赐的则是意象色调加意写笔触。他敢于夸张色彩的浓度,并由此构成整个画面的调子,这些色调虽以现实的感性为基础,但更多揉入了他对于某时某地的综合感受,由此使这些色调具有温馨、恬淡、平和、亲切的记忆性和情感性。他的作品虽然很具象,但时时散逸出飘渺的非现实时空;色调单纯,却不单一;许多色彩的微差经得起咀嚼和品味,具有色彩的地域特征和诗化特征。画面的景物均经过心灵的筛选与整合,概括而理想化。如果没有意写笔触,他的那些意象色调绝没有现在的光彩。他特别讲究用笔的力度、方向和节奏,他把自己的激情、丰神和意趣全部灌注到那些富有弹性的笔触之中,是笔意、笔性和笔韵赋予了他简洁的构图与单纯的色调以饱满的张力。 江南的太湖可以说是苏天赐风景油画的故乡。这位出生在广东的画家,孩童时代每当心里不愉快,就会爬上屋顶看天空的云,看远处的田野,等待鸟儿从眼前飞过。20世纪五十年代,当苏天赐奉命去选择体验生活的教学点时,太湖西山的景致一下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连成一片的油菜花,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交织成沉闷的轰鸣。云雀突然间从草丛里直冲蓝天,拖着长音急促地鸣叫,快要坠到地面时,再次扯开嗓子向天空冲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在头顶上空长鸣短叹。田埂上的草虫因受到脚步的惊扰,四处蹦散。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就这样把当时并不得志的苏天赐撩拨得心花怒放。从那时起,这位才情荡漾的艺术家眷恋上了江南。之后,他很多作品描写的都是心中江南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