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布面油画 签名 Chenyifei.(右下角) 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 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第一次走进周庄,陈逸飞便一头迷醉在这片给他带来幸运的水乡美景里其乐陶陶。当时的周庄,惟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建筑便是那幢水泥材质的邮电局,陈逸飞与杨明义便爬上邮电局平坦的屋顶,如饥似渴地收录着画家眼里每一寸感动的画面,尤其是一圆一方的双桥,陈逸飞更是情有独钟。 就这样,掩映在深闺里的周庄,被两位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发现,从而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宣传,由此演绎成为如今中国的第一水乡,追求完美的陈逸飞虽然故去,他却永远活在故乡的回忆里,活在他钟情的水乡世界中。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在它的笼罩下,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陈逸飞的水乡总归比别人好看,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取景、构图比别人讲究。同样在一个平面载体上,他的视角就与众不同,叫人猜不着、兜着找。意境无穷。我以为,大凡取材、取景、构图不应是照片的重复,而是精彩的放大,即选择最容易产生故事情节的画面定格。倘若毫无取裁,轻易叫人识破,与照片无异,难免味同嚼蜡!逸飞取景虚实相交,择其最精彩处,无限扩大,实处楼台亭阁,虚处曲径通幽。构图大抵以三层次为宜,即近景、中景、远景。有时以中景为多。画家的视角要做到与众不同,这就需要平时的文化积累和修养,只有多愁善感,才能触景生情,才能画出深沉、有故事联想内涵的好作品。 外国宫廷画、壁画上的色彩、技巧、加之"伦勃郎"式的光效一旦聚焦到江南水乡,国内同类题材的作品随之黯色。逸飞大抵喜欢用黄昏、早晨的暖调子光吊亮画面,烘托画面气氛,犹如舞台上的追踪光,主题生气勃勃。画面上大平光也用的,然而始终存在明暗关系的比例问题,始终掌握光的效果。而且明暗的色饱和亦较强烈、形成反差,使画面光照袭人。国内以往所有同题材作品之所以平平,没有给人激情,就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逸飞用色貌似简练,事实丰富。阴影大片薄涂,线条勾勒对象,敷色如单色素描,形似无物,实物丰富;形似无色,其实灿烂,在整体中若隐若现。陈逸飞的用笔多种多样,有时刀笔共存。特别画水的用笔如行云流水,洒脱流畅,笔触有大有小。老墙上的斑痕更是手段老辣,有意到笔不到的感觉。笔触有时浑厚饱满象刀刻铁铸,有时枯稀松散象蜡浇泥涂,信手拈来,一挥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