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 溪山歸棹。己未(1679)五月,畫仿大痴道人,士標。 鈐印 士標(朱) 二瞻(朱) 備注 1.蕭平題簽; 2.紐約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LOT30#,1985.12.5; 3.何惠鑒舊藏;何惠鑒(1924—2004),著名中國繪畫、中國古代美術史和佛教美術權威。引領了上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的漢學研究之風。何惠鑒1947年畢業於嶺南大學。陳寅恪先生高足。1950年,陳寅恪先生安排送何惠鑒去哈佛攻讀藝術史。1953年,何惠鑒在哈佛獲得中國史與亞洲藝術雙碩士學位。1959—1983年擔任克利夫蘭「東方與中國藝術美術館」館長;1984—1994年擔任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並被授予上海博物館客座館長等職務。著作有《元代文人畫序說》、《1555—1636董其昌的世紀》等。 疏林歸棹芳亭外 一片清潤江南山 ——讀査士標《溪山歸棹圖》軸 龐鷗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 他是一位生前極負盛譽的人,與漸江、孫逸、汪之瑞合稱「新安四家」, 玉壺山人黃逵謂査士標為「華亭(董其昌)以後一人」,對於他的畫,人人趨之若鶩,在當時便有「家家畫軸查二瞻」之說;他也是一位贏得「身後名」的人,作為明末清初「新安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於「新安畫派」的發展影響至大,進而對於金陵地區、揚州地區的繪畫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他除了畫藝在中國畫史上有著相當的地位之外,他還是清初帖學書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書法董其昌,極為超妙,法式善《陶廬雜錄》有雲:「國朝書家無爵位而名著者,查二瞻為最,收藏家多秘惜之。」;不僅如此,他還擅詩文,詩風清矯拔俗,與當時的文壇巨擘王士禎、姜埰、孔尚任、查慎行等人唱酬頡頏,尚有《種書堂遺稿》、《種書堂題畫詩》兩種存世。他便是査士標。 秦祖永《桐陰論畫》有雲:「查梅壑士標,博雅好古,人品極高。畫以天真幽淡為宗,頗為時流所重。蓋二瞻畫有兩種:擴筆縱橫排奡,尚少渾融遒煉之氣;狹筆則一味生澀,未能精湛。蓋畫以品重也。」此幅《溪山歸棹圖》便是第一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此幅《溪山歸棹圖》,為著名中國古代美術史權威何惠鑒舊藏。畫江南平遠景色,湖光山色,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平淡天真,超然出塵。款識雲:溪山歸棹。己未五月,畫仿大痴道人,士標。鈐印:士標、二瞻。這裡的「己未」是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這一年,査士標65歲,正處在其繪畫創作的巔峰時期。而「畫仿大痴道人」則有著兩層含義:其一是遵循著清代中國畫題款的一貫方式,尚古、師古、擬古,一如「四王」畫中,無畫不題古人,尤以題寫董、巨、元四家為多;其二是査士標直接自報家門,道出自己的畫學師承,所學為大痴道人黃公望。對於黃公望,清代畫家幾乎都是「黃粉」,想來査士標也不例外。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記載了他在休寧査士標家中曾見其收藏的黃公望《幽亭圖》:「小紙畫一幅,氣色尚佳,畫山中一亭子,山石形勢有類於虞山,用筆老蒼,氣韻高致,為大痴之好作。」看來,査士標對於黃公望的修習理解是有其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的。在査士標繪畫風格的建構中,黃公望對査士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畫面丘壑的營造與筆墨因素的互補上。黃公望的丘壑營造和對筆墨骨力的熔鑄,使得査士標山水的基本佈局和形骨得以確立。在《溪山歸棹圖》中,那些筆鋒重按輕拖直拉而下的線條,顯得自然而流暢;那些先用淡墨勾皴,然後再用濃墨分出遠近,顯得秀潤而清爽。雖然皴少而筆意簡遠,筆法多變,側筆中鋒交互使用,筆疏而墨淡,紋路清晰,有時加入一些勾勒渲染,再以濃墨點苔,又使得畫面顯得既空靈藴藉,又渾厚活脫。通幅山水丘壑與筆墨兼得,格調平和穩靜,形象描繪不誇張變異,也不著意突出什麼主體,扁舟歸棹,水平如鏡,一切都統一在自然和諧之中。難怪王翚在題査士標畫時盛贊:「元有一峰,今有二瞻,幽閒淡逸之韻,泠然與凡塵絕矣。」 然而,《溪山歸棹圖》中除了黃公望之外,更能看到的是倪瓚的影子。倪瓚對査士標山水風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溪山歸棹圖》中,査士標捨棄了黃公望畫中山勢的堆疊,取而代之的是刪繁就簡,只取清醇,把自然景觀和物象加以高度概括、淨化,最後剩下的只有簡之再簡的「三段式」的藝術構成,近景平坡上三株枝葉扶疏的林木,中景茅亭空蕩,遠村寂寂,遠景以平緩的山巒把畫面推衍至一片渺渺浩茫之外。此圖盡得倪瓚山水中靈潤和疏散的風神意態,並且將倪瓚畫中靜寂、蕭瑟的圖景,演繹得更加平和、空靈。雖然,王翚在題寫査士標畫所說:「以石田之筆力,尚不能作雲林,而瞻老放筆輒與神似,蓋其人正與雲林無二致也,余安能不傾嘆之。」其實,査士標自有自己的面貌。此種面貌,石濤在《山水圖》冊(美國洛杉磯市立美術館藏)的一頁款識中道破:「此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震一時,得不識哉?高古之如白禿、青溪、道山諸君輩,清逸之如梅壑、漸江二老,乾瘦之如垢道人,淋灕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豪放之如梅瞿山、雪坪子,皆一代之解人也。」石濤話語中所提及的名字,均是明末清初中國畫壇的大師巨匠,均是「一代之解人」,而査士標與漸江的的畫風同屬於「清逸」一格。査士標在倪瓚冷寂與枯淡的畫風之外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潤與放逸的特質,一如在《溪山歸棹圖》中所表現出的筆意清遠、古逸天然的神采。 在《溪山歸棹圖》中,我們除了能見到倪黃意趣之外,還能看出另外兩位古代大家的影子。其中有吳鎮的濕筆淹潤。在「新安畫派」諸家中,唯獨查士標典型風格繪畫創作不用乾筆,他的畫面總有一種水墨潤澤的氣質,這主要歸因於他取法吳鎮的緣故。從筆墨技法上看,查士標對吳鎮山水的學習是以疏散淹潤之筆,發倪、黃之意態,從而達到了揮灑自如的境地。吳鎮畫中筆筆沈著,又筆筆疏散氣質,在《溪山歸棹圖》的筆墨中處處流露,用筆雖不多,然而筆力雄勁,施墨亦不濃,卻墨氣沈厚。 當然還有米家山水的模糊意態。査士標在其《秋林暮靄圖》中款識中曾提及自己,「初學海岳,後學雲林,年已垂老,方知兩家實肖同條共賢之妙,學者尋其源,溯其流,而寢食於其中則得之矣。」《溪山歸棹圖》中米家雲山的意態在遠山的表現上尤為明顯,査士標在米家雲山墨筆山水的基礎上,弱化線形,代以渲染,以水墨揮灑出遠山的空濛之景,信筆作畫而不求工細,「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 美哉!《溪山歸棹圖》。此圖是査士標繪畫所謂「大開門」之作,更是其畫藝修為與造詣的集中體現。對《溪山歸棹圖》的解讀與欣賞,更能讓我們於中國畫品評標準的「神」、「妙」、「能」三品之外的「逸品」,有更為直接的感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