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纸本油画棒 签名 MY 2010.1(画面右下方) 毛焰 毛焰笔下的托马斯性格温和,神色迷茫,嘴唇微张,面无表情。以仰视的视角观察描绘,以深浅过渡的冷灰色如画,弱化人物的立体感,并将人物轮廓与背景的界限模糊化,然而面部刻画确实细腻且充满质感。毛焰采用了一种速度更慢、语调更缓的方式呈现对象,带有情绪欲望的克制,对判断的警惕,平衡出一种优雅和一种顽固的伤感。 毛焰与托马斯 为什么要画一个叫托马斯的白人?这个问题如果以无所不为的的当代艺术立场来看,是个浪费时间的问题。但托马斯肖像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从1999年开始画托马斯肖像,毛焰至今画了近百幅。10年的时间里,画面上的托马斯也从一个具体的肖像,转变成可一个少有情绪特征,冷而静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存在似乎深藏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只有通过毛焰绘画的笔触,我们才能感觉到一种存在的气息,却又在难以把握的,需要精心跟随才能隐约体会的缥缈气息。 托马斯只是一个来中国学汉语的白人,很安静,朴素,很内向,表情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似乎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对象,但重要的是,以托马斯为形的肖像可以使毛焰远离那些所有表达的表面意义,画托马斯肖像的乐趣,是一种与创造个性的乐趣相反的,或无关的方向--用一个白人的形象来缓解近距离的形象容易引出的情感波动,最大可能地摆脱带有主观性的情感判断,这使毛焰回避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很要紧的问题,即所谓的中国概念、中国符号等等。这个形象使毛焰获得了一个不断深化绘画方式的途径,托马斯的沉静形象在情绪上是一种温度很低的形象,毛焰在选择托马斯的照片时,过筛子一样选择其中表现力最少、情绪似有似无的状态,以达到最自然、最不经意、最少画外音呈现。 毛焰提供的画面即是一个不断细化、不断接近他想象的深层意义,又似乎是一个永无答案的开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焰的画面上,色彩的淡化、立体感的减弱,笔触变得清晰精细,从中能看到一种对“解题”的热衷和紧迫,但他采用了一种速度更慢,语调更缓的方式,每一幅画都带着情绪欲望的控制,对恣意判断的警惕,在这种有些对立的状态下,竟然平衡出一种谨慎的优雅和一种顽强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