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設色紙本 款識 (一)一九八五年元月一日,濟眾作於長安。 (二)夕照。一九八四年冬,濟眾作。 (三)一九八五年元月。 (四)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濟眾作。 (五)背風的地方,一九八四年冬,濟眾作。 (六)七七年濟眾。 (七)白衣戰士。一九八四年冬,濟眾作於長安。 (八)飛雪迎春。一九八四年。 鈐印 方(朱) 方(白) 濟眾(白) 雪農(白) 肖形印(朱) 展覽 《方濟眾畫集》,方平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P7—10。 方濟眾 花鳥山水人物集錦冊 方濟眾先生師古不泥於古,在繼承長安畫派的藝術創作思想的基礎上,將傳統文人畫引入現實生活,將現實生活導入田園詩意化的感受,從而變革了傳統山水畫模式的格局,把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境界和筆墨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山水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在創作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筆墨瀟灑自如,古樸天真,而意境深遠,注重生活與筆墨的融會與運用,畫風清新質樸而獨具風骨。 他的山水畫講究骨法用筆和書法中鋒的千變萬化,講究筆意收放的運動節奏和力度,將墨與色、形與意、神和氣貫穿在音樂的旋律中。畫面中筆筆相抱、相拆,墨與色相互碰撞又相互包容,乾濕濃淡相生。色即是墨,墨即是色,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自然帶出淳樸、厚重、自然的壯美,表現出色的明媚和華麗、墨的潤澤與蒼茫。從他作品的飽滿構圖、筆觸結構、運筆節奏上,可以看出方濟眾重氣韻、形神和筆意,很好地把握了壯美與苦澀、優美與甜俗的界線。 方濟眾的畫作多為寫意小景,諸如描繪他所熟悉的秦巴漢水、陝南農舍、黃土高原等等畫面,無不讓人感到質樸天真,具有牧歌式的田園詩意。此套《花鳥山水人物集錦冊》共10幅作品,或表現烈日山崖,一輪落日照著金黃的戈壁;或表現倦鳥歸巢,看夕陽染紅天邊;或描繪河邊的傍晚,幾只回家的山羊,天色漸暗,影影綽綽,自有一番情境;或刻畫了立於山巔的禿鷹,登高四望,一覽眾山,這每一件作品皆詩意盎然,情為境致,境為情生,意境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