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宣纸彩墨 签名 徐累制.(右侧) 著录 《东方艺术·大家》 东方艺术杂志社 郑州 2008年6月上半月 第73页 《幻象·本质—“当代”工笔画之新方向》 安徽美术出版社 合肥 2008年4月第21页 《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II》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2008年7月图版 《“秘响”徐累》 龙美仙艺术 2010年 第44至45页 展览 “‘秘响’徐累” 2010年1月12日至2月12日 JoanB.Mirviss画廊 纽约 徐累 徐累的画蕴藉斯文,几份慵懒气。他的画境颇显得“高贵而消极”,并精于假借。他的图像“故事”调弄小说的“误导”或“伏笔”,意象的跌宕跳动则像是散文片断;他偏爱采用舞台布景式的人工化空间,故意画出老式摄影那种道具摆设的呆相,画中时间因素的支配方式类似电影剪接。他对设计原理颇有心得,极善落幅、剪裁,他运用的装饰效果来路高明,兼蓄水印木版的洁净,日本屏风的端然,波斯插图的繁华。他的图式来源更旁及民间绣片,院体工笔画,园林景致。这些图像片断多为当今“新文人画”采作风格的调料,但在徐累手中是作为形式取样,他行使假借的动机和方式均带有“观念的性质”。 我们,观看者,面对徐累的画,也同画中的“角色”一样,总象是误入他人的私密空间。在那里,“主人”都不在场,物件分明错置,莫名其意的“剧情”,语焉不详的“章句”。引徐累瞩目低徊的是失传的事物,他的画境处处流露出记忆的神色,封闭,幽邃,茫然,连他作画的过程也布满“抑制”、“消除”的用心:若说这批画是他内心视象的自传,其中非私人的符号已足够抹去作品的“私人性”,而图像的“游戏性”又规避了伤感情调,虽然款款用情而能心思渊静,近于无情。这些纸本作品的智慧也是内敛的,隐匿的,他的参考架构丰富驳杂,却始终审慎而谦抑,机心用过,均以“国画”表象将诸般“假借”的痕迹随手洗净。而“国画”的表现力似乎因此被赋予新的可能性,这“可能性”与“国画传统”关系暧昧,貌合神离,貌离神合。-陈丹青《图像的寓言-徐累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