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踏雪寻梅二

作  者:刘国辉(b.1940)

尺  寸:34×136cm

估  价:RMB 10,000 ~ 15,000

拍品描述

设色纸本 镜心 释文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款识 李方膺题梅诗一首 壬戌初春作寻梅图 遣怀此笺上稿焉 吴人国辉於湖上 长乐之轩 钤印 刘国辉(朱文)吴人(白文) 美丽而慈祥:大士即吾心也 齐白石《观音大士》 齐白石人物画可以说是“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这原本几乎是传统文人画视之为小道的冷门,却让齐白石抬上了文人雅趣的台面。人物画在明清两代的发展是属于宫廷画师记录帝王生活、民间欢乐气象以颂扬威德,或在野画家讨生活的把式;它并非属于文人画主流的题材,甚至是文人士大夫难取人画的题材。这种题材在齐白石手上却让它走入了文人的领域之中,我们至少可以说,近代文人画的创作者不再坚持壁垒分明的看法,使得文人画在取材和创作的范围更加的模糊与宽广。这或许不是齐白石的首功,他并未扮演着开拓兴领导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齐白石在创作上的成就使得后来的创作者或研究胡谦勋者对人物画有了不同的看法,应是不争的事实。 以齐白石出身而言对佛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最为熟练和熟悉,经过他在寺庙的神像绘画磨练和细作木工雕刻经常接触的仙佛人物这些历程,齐白石在绘画形式和匠、艺之间转换上可说是颇为成功的。从整体创作历程分析,虽然齐白石将工匠形式的劳作转换为绘画表现形式,但是佛道人物题材的作品多半以习作性质较高,同样题材甚至同样构图的作品不断出现。这个阶段对齐白石而言,是一种企图突破现实的反映,他背负着木工出身的包袱又一心向往文人画家领域的企图,在这些仙佛人物作品中体现。 齐白石的观音画目前传世的仅六、七件之多,多是收藏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坊间几乎难得一见。白石老人怀着极其虔诚之情精心绘制的此件《观音大士》是其佛释画作的精品。画中观音大士端坐于蒲团之上,慈眉善目,表情生动,正如白石曾经写道的:“客谓,余画观音大士何以美丽而慈祥?余曰:须知大士即吾心也。尽心力所作的画,怎能不打动人心呢?” 齐白石说:“ 我在50岁时喜欢在布上作画,特别是人物的衣服,能把她画的栩栩如生,确实是我的一大创举。”这幅《观音大士》以白描线条画出。画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简单几笔衣纹实际上是经过无数次提炼,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凝练流畅的线条如行云流水,颇具吴带当风之神韵。 观音大士的救世瓶及身体露出部分以及所坐蒲团设色质朴,点缀画面,反衬出观音大士白衣素袍,超然飘逸,不染红尘的仙风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