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2005 10+3AP 1/3AP CG数字图像 无酸相纸化学洗印 50.6cm×90cm 曹恺 生于1969年,江苏常州人。199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在影视媒体工作多年,2000年后创立辟邪工作室,成为独立策展人、制片人、撰稿人。 学术范畴横跨实验电影、录像艺术、纪录片的创作及批评等多个方面,曾在国内多所高校开设多门边缘性影视课程。 参展经历(部分) 2010年EX!T2010台湾国际实验媒体艺术展(台北当代艺术中心) 2010年“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2010年“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 2009年 南京当代艺术年度展(南京尚东当代艺术中心) 2009年“和平计划2009”(韩国仁川富平历史博物馆) 2008年 “个案2——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北京圣之艺术空间) 建成于1968年末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产业工人以空前的举国战略和人海战术,完成的一部弹精竭虑之泣血之作,是现代史上中国大饥馑年代的工程奇迹,是中国社会主义美术史上的经典案例。三十年过去了,时光锈蚀了大桥,其政治象征意义渐渐褪色,而人文历史的气息却逐渐浓郁。 作为和南京长江大桥共同出生、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关注自身极其自身的多媒材映射,一直是我的一个研究课题。2004年末,我和我的工作群开始在计算机上虚拟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试图在计算机的荧屏上重新实现南京长江大桥的构架,并赋予其全新的视角。 其时,长江大桥极其衍生建筑(桥头堡、雕塑等)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被印刷在多种物品之上,成为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遗物标识,这些物品中有邮票、粮票、布票、购物券等有价证券,多种物品的商标(卷烟、信封、铝制饭盒、旅行包……),而关于长江大桥的文本,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广为传播,直至作为经典被收入于小学识字课本;而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的明信片被刊印于画报、书籍、笔记本封面等。 总之,当六八年出生的一代人是父母的宝贝的时候,它也是这个国家充满荣耀的宠儿。 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其纪录片《中国》里留下了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童贞时代的真实影像。 —曹恺 《六八年制造》 924 金蟾 董文胜 2021 12版 明胶卤化银照片,手绘上色 30cm×25cm RMB:4000-8000 董文胜 1970年出生于江苏,现工作于江苏常州。 1989年-1992年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展经历(部分) 2009年 没有世界观的面孔(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8年 《隐者的猎物》(玛吉画廊马德里西班牙) 2008年 “城市影像”电影节 (普罗旺斯,法国) 2008年 时差: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玛吉画廊,马德里,西班牙) 2008年 “惊梦” (方音空间,北京) 2008年 在瓦伦西亚55天 (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 2008年 “失眠" 摄影展(比翼艺术空间,上海) 2008年 “幽潭与浮标”(青和当代美术馆,南京) 2007年 石沉记(方音空间,北京,中国) 2007年 空的(玛蕊乐画廊,北京,中国) 从我的角度去看“古典的平静”,是一个完全面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空”与“静”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是老庄哲学与佛学混杂而生的。这个境界其实并非是一个完全避世的状态,而是立足在生命的冲动之上,借助般若(佛门智慧)寻找生存之意义。我试图让作品诞生在禅门与人境的链接点上。作品里空寂的境界,来自于生命的张力和尘世的骚动,所以苏轼会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静与空,蕴藏着大能量。 —董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