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張敔 (1734 - 1803) 花鳥冊頁

作  者:張敔 (1734 - 1803)

尺  寸:28×37cm×9

估  价:RMB 180,000 ~ 220,000

拍品描述

水墨紙本 冊頁 28×37cm×9 款識 (一)偶然欲畫耳。張敔左書。 (二)小園春爛漫,山鳥語鉤輈。且向花間醉,何須怨白頭。懶仙道人並題。 (三)仿沈石田筆,南泉山人。 (四)飲露身何潔,吟風韻獨清。夕陽樓外樹,斷續送秋聲。雪鴻。 (五)法白陽山人寫意,茝園。 (六)逸韻雅宜梅竹友,幽香合與蕙蘭群。從來畫品同花品,只許彝齋得幾分。    虎人敔。 (七)雪鴻指頭畫。 (八)雪鴻張敔指頭畫。 (九)丁未暮春,南泉敔。 鈐印 (一)敔印(白) (二)敔印(白) (三)敔印(白) (四)張敔之印(朱白) (五)張敔之印(朱白) (七)張敔之印(朱白) 雪鴻(朱) (八)敔印(白) (九)張敔之印(朱白) 鑒藏印  南耕鑒藏(朱) 南耕審定真跡(朱) 蓬萊孫氏(朱) 備註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張敔》,P962,第6、13、16、24印。 張敔,字虎人、茝園、芷園,亦作芷沅,號雪鴻,晚號止止道人,先世安徽桐城人,遷江甯(今南京)。乾隆二十七年 (1762)舉人,官湖北房縣知縣。以冒籍事去職,遂遍海內。天資高邁,為人疏放不羈。工詩。 張敔是清代幹嘉時期寫意花鳥畫壇盟主,他出生於整個清代最顯赫的漢臣世家—桐城張氏,又生長于乾隆盛世,乃典型的承平貴公子。張敔曾祖張英是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祖父張廷玉更貴為康雍幹三朝重臣,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張若溎亦官至左都禦史、山東學政。整個家族鼎盛時多達19人同時在朝為官。 此本冊頁九開,是展現張敔水墨成就的一本精品,作於1787年,張敔時年五十三歲,乃其盛年力作。此冊從冊首的左筆題字開始,到最後的兩開指畫,展現了張敔精良的筆墨和技法上實驗的成就。 冊中所畫行筆迅速,但毫無塗抹不清、交代含糊之處,而是一如天才的落筆,筆筆皆有其安排,為了還原物象精神展開,直至最後出現富有生氣的畫面。開篇「偶然欲畫耳」五字顯示出這是興之所至而成的佳品,由左手寫出,依舊是成竹在胸之勢。第一開春桃山鳥便有風動桃枝,躍躍欲試之態;枝上白頭鵯俯身左顧,凝翅欲飛,宛若真物。第二開青菜蘿蔔,以沈周筆意成之,沈石翁的醇厚迭加張敔的靈氣,痛快中見沈穩。第三開的鳴蟬又是生氣昂然的自家面貌,樹枝老筆紛披,兩枚知了一正一側,以濃墨提出,細節處略施關照,既活靈活現。餘下幾開靈芝松針、水仙、蓮藕、葡萄松鼠皆水墨成之,精彩紛呈,顯為興到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