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設色紙本 立軸 180×47cm 款識 宇宙無不變,客觀理存在。所以黃山雲,新陳日替代。有客遠方來,小憩半山寺。愛樹兼愛雲,看山亦看畫。墨求叆叇真,筆掃藤蘿礙。性情挾肝肺,言語祛荑稗。狡獪米襄陽,甘心俯首拜。黃山半山寺,壬戌年八月,林散之畫於玄武之濱寓廔,時八十有五。 鈐印 江上詩稿(白) 江上老人(白) 半殘(朱) 散之信璽(朱) 大吉羊(朱) 出版 《林散之書畫集》P206,文物出版社,2003年。 著錄 《林散之年譜》P355,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 林散之雖然畫作不多,但事實上他卻是吳昌碩之後僅有的在以書入畫實踐中最成功的藝術家之一。他自己對此也多有認識,在《林散之書畫集·自序》中,他自稱:「余之學書過程即余學畫過程。以作畫之理寫字,以寫字之理作畫,互為影響,暢其機趣。」而其至交邵子退則賦詩稱:「先生作畫如作書,春蛇入草夏藤枯;先生作書如作畫,鐵畫銀勾懸筆下。」可知一斑。 林散之的山水與書法一樣,充滿「金石趣味」,既重骨力,又重勾勒,注重用筆的細微變化及其與刻畫對象的相互適應;而在畫格上,則崇尚「生拙」,力避甜俗,在渾厚朴質外別有某種秀逸與清新。他自己曾說:「作畫法宋人,皈依元明,力戒浮華,旨在質樸天真,千丘萬壑,求無俗跡,能除魔障,我之原也。」即是其謂。 此幅《黃山半山寺》為林散之1982年作品,集其「詩」、「書」、「畫」為一幅,彌足珍貴。其畫純以水墨,只於松乾、建築施以淺絳,或勾或皴或點或染,境界渾茫而蒼秀,顯示了林散之極為老到的筆墨功夫;其詩為五言古體,以其獨特的草體書成,勾划點線騰挪跌宕縱橫捭闔,正與畫中筆墨俯仰成趣、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