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冒襄 (1611 - 1693) 行書七言詩

作  者:冒襄 (1611 - 1693)

尺  寸:121×59cm

估  价:RMB 200,000 ~ 280,000

拍品描述

水墨紙本 立軸 釋文 春信難令老鐵新,古梅化作石嶙峋。分明數筆髯蘇畫,卻是昌黎席上珍。 款識 洪生寄贈木研山乃韓慕廬學士數年幾上物,巢民冒襄年開九秩,目眚強書。 鈐印 水繪闇(白) 巢民冒襄辟疆(朱) 備註 1.巢民冒襄辟疆(朱)(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671頁,第31印)。 2.南通費伯子即費范九先生收藏,費先生為張謇秘書,收藏南通鄉賢名跡頗多。 冒襄為晚明復社中堅,書法師承董其昌、陳繼儒、王鐸等人。書風為晚明典型的誇張、奇崛一路,筆鋒以圓轉曲折為主,縱觀其作品章法明瞭,行筆自然,一氣呵成。董其昌曾「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為冒襄畫山水,以期其科考大捷,然命運多舛,終因「明亡清興」而絕意仕途,以遺民自居。 因冒襄品格高潔,周圍聚集一群崇尚晚明風雅的清初官員。洪生是蘇州沈朝初的字,號東田,康熙十八年進士,授編修,累官至侍讀學士,與冒襄友善,曾寄贈木研山給冒襄,然此研山為韓菼書房之物。韓菼即韓慕廬,字元少,別號慕廬,蘇州人,康熙十二年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冒襄與韓菼多有往來,事跡均記載於《同人集》中,後冒襄去世,其墓誌銘即為韓菼所作,足見二人友誼。 冒襄目前存世書法大量以晚年作品為主,主要是70-83歲的作品,因晚年家貧,需鬻字度日。而署「目眚強書」的當為其82歲時雙目失明後再次恢復視力,身體狀態極好時所書。 縱觀此幅書法,人書具老,筆力無往年的輕飄之態,更多的是緩慢、沈著。而冒襄在寫這幅字的時候,腦海應該浮現的是晚明的繁華與落寞,故人的笑容與風雅。 此幅冒襄書法為南通費范九先生收藏,費先生為張謇秘書,收藏南通鄉賢名跡頗多。 鑒藏印 南通費伯子所藏書畫(朱)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今江蘇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