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吳昌碩 (1844 - 1927) 致沈石友信劄二十八開

作  者:吳昌碩 (1844 - 1927)

尺  寸:8×13cm×3 9×13.5cm×25

估  价:RMB 400,000 ~ 500,000

拍品描述

釋文 (一)清晨,寄詩七律一首,頃改首聯,雲:旱傷禾稼民無命,受展旌旗海共嘩。接聽不聞聲,公以為何如吁,七律之難著筆,有如此,望公改正。即頌道安。缶弟頓首。 (二)石友先生鑒:昨得示,知嫂患已平,又復嘔吐,兄處境雖多不順,還祈自寬,弟兩兒具遠出,靠筆墨吃飯,有時清澹,便發愁,然愁亦無法,聽之天而已,寫字作畫皆老生常談,衰年精力不足,未能用功,無怪其清澹之來也。缶頓首。 (三)石友先生鑒:缶連日肝腸大作,有房屋移動,天地變色,作嘔頭暈之數端,所以前日得手示,至今未復,代三件極感此復。即叩台安。缶弟叩謝,閏月朝稍平。 (四)得示,收到惠筍廿四支,前畫不佳,望弗裝,容再畫,如何?弟時時足楚,楚時神色巨變,近又連朝受罪,大約一楚,必三四日臥,如何如何,復頌石公道安,並鳴謝悃。缶弟頓首。 (五)詩解已悉,鈍根人只能如是,問詩於公,猶問字於草玄亭也。蘇堪住南陽路,離弟住處七八里,昨訪得見面,請其古隸長聯,其聞有硯拓作潤,甚樂。不過要求四幅中間必要玉溪阿翠在內,公想不吝,特此達之。 (六)得示,並關畫跋,感謝。靡已今問鷓鴣先生,是否黃晦木別號?黃是何時人?望示知一切。弟遇天氣爽曠,足痛略止。遇陰濕,作痛仍然。其病在絡,不易治也。芙蓉如先生時與之交,甚和平也。 (七)石友先生鑒:廿八日得片一函一,廿九日得片一詩,絕佳。俟骨楚略平,圖當重作,添一幾,置硯幾上,復錄七古。大約天氣晴爽,必可精神復舊也。復頌道安。缶弟頓首。 (八)得二片均悉,松題真龍實出無心,今被羅織,啞口無意,只有另寫一幀,服禮而已,若雲潤短,尤不敢當求兄之件,何嘗有潤送耶。望石友翁亮我粗心。 (九)石友先生鑒:得二示,詩已錄去,謝謝。不承意費神也。松禪卷四字題上,今日(初三日)遵命交全盛局矣。(又得示)許我硯拓屏,感謝無盡。復頌道安。缶弟頓首。 (十)示知,金壺七律,妙極佩極,金陵亦求代成一首,以歸一氣相生,恐拙筆不能大氣,如此也。石農想早晚可到,遙盼久之。石友翁鑒,缶弟頓首。 (十一)逸老詩頃到,叩謝,精神如龍如馬,大感大慰。硯銘因紙樣尋不到,手請再裁一紙畫樣來,當亟書之。石農竟未嘗來,知念附及。 (十二)紙四幅收到,因紙太原,墨難得神,易舊紙畫之。秋農唯舊物略小耳。(已交郵寄矣)姑奉鑒,得暇容作佳者,如何?潤羊十二頭,如何?可以牽入,公送畫潤,弟何可不送詩潤?容再寄繳,硯銘重書再寄。缶頓首。 (十三)示悉:「豐」此「豊」字,瓦當如字文,刻露切勿放過,瓦券猶為難得,如購成,望惠我一分拓,昨寄奉硯銘兩分,收到否?改詩三首,筆削寄下為幸。弟近日足楚為苦,眠坐寂寞而已。廿一日。 (十四)晨寄奉櫻花詩,望改。寄將原稿擲還,因弟處無稿也。建文造像,拓並隸聯,達左右否?此頌石公安,缶弟頓首。 (十五)今晨得二片,讀大作壽一高詩,骨力蒼堅,非敢諛也。拙詩承敢數字較妥,古有小泉直一三錢,偶然用之,無他意見,(昨日到)柳精笙伯已往問,謂石農來看過各研,因未曾收拾,其謂不真,雲雲。人為一亭,集款事無一定數,一二十至數百羊均有之,隨便可也。十五日。 (十六)得示,二並讀,題翁書四首,驪龍一聯,議論活潑,如缶為之,必無如此生氣,真拜倒也。題耑二紙,並伽盦屬畫水仙一並(由郵局)另寄。弟即刻赴杭(與三兒同去)游五六日,即返滬。知念奉告石友先生。缶頓首。 (十七)昨得書並紙一卷,潤四拾羊,必勉力,畫紙太大,恐氣不足耳(來信未帖頭受罰八文而已),今得詩二首,又䍩翁詩二首,讀之,覺公作浩氣勝,䍩作靜氣勝,缶不及也,欽佩久之。小達摩後又畫上,豈尚未收到耶。又得大硯,賀賀。缶近又病喘,虛不投補,只能聽其自然,不能節勞苦事也。內子咳嗆甚劇,老態甚於缶,不肯服藥,奈何奈何。 (十八)石友先生鑒:缶在蘇收到信片,又收到古墨印存二本,乞為代謝。官印尤佳,酷似漢人遺意,欽佩欽佩。缶初九日扶病返滬,狼狽已甚,衰年未能耐勞耐苦,奈何奈何。 (十九)昨接二片,又䍩老持來二片悉,大吐後得清爽,嫂病亦可望霍然,歡喜歡喜。昨日又奉去二詩,乞便中筆削擲我,弗急急也。老妻病稍愈,唯畏藥如虎,勸其難。䍩老治弗肯,奈何奈何。 (二十)昨寄奉觀音像一幀,收到否?印社下加字極是,弟意再作一,西泠印社記亦大可不過,即為社長,無可推論之意,只要與魯記略為不同,便妙。此復石友先生,弟缶頓首。 (二一)拙詩並研拓二幅收到,拓精妙之至,裱屏八幅,蓬蓽生光矣。詩成點銕,尤為心叩,清晨記航友,寄奉函,求代和韻四首,自知不情已甚,叩頓叩頓。研銘早晚寫上石友先生,缶弟頓首。 (二二)得示,知老嫂有西泠之行,開拓心胸,病由此不作,亦大妙,唯天竺豪無景致而雪隱則大佳矣,櫻花不數日將落去,杜鵑牡丹六三園亦大觀,公其有意一游乎?頃東人攜來馬湘蘭花鳥卷,絕工絕妙(春夏秋冬花卉,鳳鶴百鳥,真跡無疑),求公代成一跋,或一詩均可。弟以足楚未能用心。叩頓叩頓。缶弟頓首。 (二三)磚拓六張,塗抹寄上(今日另寄)望一笑,黏之壁間,且有兩處脫字,老態畢見矣,奈何奈何。莫件如得暇,望為我成之,並新並原函寄下,為荷?弟足脹不止,藥以不投溫補,醫家縮手耳。 (二四)石友先生鑒:連接信片收到,改個道人詩題其山水詩,謝謝。內人病雖不加增,而纏綿時痛時止,醫家謂是來去痛似有棘手之意。一亭因東人過年忙碌已甚,洗硯圖數日內必畫寄。即頌道安。缶弟頓首。 (二五)昨奉書收到否?洗硯圖已交郵寄,詩曰:研癖空南阜,千愁沈郎洗。能開骨相䃺,亦好風光銘。重雨一書補,泥輕漢瓦藏。石田耕不輟(有獲),真欲傲舊王。「不輟」改「有獲」如何?乞石友翁筆削。缶弟頓首。 (二六)石友先生鑒:昨奉書內有硯銘一紙計已收到。令親七尺屏四條奉上,乞一看,可用否?如能某條加四佛甚好,否則聽之亦可不願煩,公多此一言也。昌碩弟頓首。 (二七)手示二通,並羊四頭收到。昨見黃忠節公,道:由畫松略論其意(已晨刻交郵寄)如不可用,容再寫以寄,望示及。聞東人有七十餘紙,來索拙畫,松、竹、梅居多,求陸續代我賦詩,免入窘鄉。此真不情之請也。缶頓首。 (二八)石公鑒:得示二,知拙畫收到,乃蒙過褒,知己可感也。近時索畫者愛設色,非所長者翻以為佳作者,難識者亦不易誠哉?是言,唯大作竹松各詩均未領到,乞便中再寄,為盼。手顫已痊不?手宜勞,不宜逸,缶之賤相也。 簽條 缶廬信劄。甲子冬,懷簽。 說明 沈石友題詩一通 (釋文)十丈雲颿頭飛渡,大江流水閒悵望。石頭城上,悲哉秋氣,江總宅荒煙草滿,莫愁湖冷鴛鴦宛,最傷心覓遍少年場,無知己。拭不了青衫淚,踏不盡黃塵市。得新詞一卷,蠹魚叢里,濁世茫茫誰侶我,才人身後都如此,夜深旅館伴孤吟,蛩聲碎。乙酉秋試於金陵市上見寸張雲璈三影閣箏語詞一卷,因題此卷。 是頁先公石友在試時舟次所作,是年懷生第二歲,閱時已四十年,雙親均去,茲於畫篋見之,保之以存手澤。甲子七夕,若懷記。 備注 1.上款人「石友」為民國著名藏硯大家、詩人沈汝瑾。 2.題簽者及「若懷」為沈石友之子沈若懷。民國時期最為著名的硯譜《沈氏硯林》由沈若懷編拓而成。 3.附詩稿一幀。 4.蘇州著名篆刻家蘇樂石舊藏,作品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吳昌碩是我國近代海派傑出的藝術大師,中國海派藝術的開拓者,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匯集古今各家之長,開拓了昌碩風貌,堪稱一代宗師。 本次收錄了吳昌碩致沈石友的重要信劄,這批信劄都是吳昌碩寫給沈石友的,共計二十八通,另有沈石友題詩一通。 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號石友。出身江蘇虞山富豪之家,晚清民國三大藏硯大之一,癖硯藏硯,以藏硯著稱江南,亦是詩壇名流。沈石友不喜交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閉門索居,人不樂予近,予亦不樂人近,惟與舊相知者酬唱簡牘往來而已。」舊相知者中有翁同龢、吳秋農、吳昌碩、趙古泥等,其中與吳昌碩交誼最篤。 據吳昌碩《鳴堅白齋詩集序》中所述,他與沈石友結識於1882年,鑒於沈石友在詩文上的特長與吳昌碩在金石書畫上的全才,兩人互相欣賞,是關係最為密切的好朋友,兩人一直保持書信來往。 吳昌碩時常將自己的詩作請其指正,並稱沈石友詩謂「樂府鮑明遠,詩成劉長卿。」沈石友對吳昌碩在書法造詣上的敬佩與折服,其藏硯常常請吳昌碩為之題寫硯銘。沈石友去世後,由其子沈若懷將其所藏一百五十八方名硯拓印成譜,即為名聞海內的《沈氏硯林》,其中有吳昌碩銘文的共有一百二十二方之多,吳昌碩與沈石友的詩硯之交,維持了30多個春秋,可見二人情誼之深厚。 這批信劄談及到生活狀況、日常交往、情緒變化、以及書畫、篆刻、詩文等各方面的內容,每封尺牘都行筆流暢,一氣呵成,毫無造作之氣。 此批信劄首現拍場,來源清晰,品相極佳,是集書法價值、史料價值於一體的重要精彩呈現,不僅體現了他與沈石友的深厚交誼,還豐富了研究吳昌碩的一手資料,展現了吳昌碩藝術成長的過程,堪稱吳昌碩的重量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