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 徐累(b.1963) 思乡曲 9/68

作  者:徐累(b.1963)

尺  寸:126×90cm

估  价:RMB 30,000 ~ 60,000

拍品描述

丝网版画 2011 签名 徐累 复兴传统中的当代表述—徐累《思乡曲》 传统的开合 长久以来,在中国画革新之路上就一直存有着一块被遮蔽的领域。那就是曾在清末民初,康有为以工笔和院画来改造文人画理念未曾有艺术家真正去践行探索。在现代主义运动和传统绘画语言之间颇有些张力关系的境遇下,实验水墨通过将材料这一绘画媒介加以放大,新文人画和都市水墨以表现当下叙事中寻求突破,而从九十年代以工笔技法作为绘画语言资源进行探索的徐累才真正是可以说使这曾被遮蔽的革新中国画领域得以开启。他将实验水墨抛却的色彩、空间及叙事等范畴重新作为画面表达的一部分,在回望和继承中西艺术精粹传统的基础上,追寻着一种带有中国特质的现代主义,叙述着不同于潮流的另一类当代性。 其回望和复兴传统,进而演绎出一种极具当代性的表述,这集中体现在徐累以马、帷幔等图式元素创造的「达芬奇系列」作品。而此幅《思乡曲》更是将这一特性呈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画面下方的地图演绎正是取自于西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图式语言,帷幔与地图两者之间有效地构成画面空间关系之时,帷幔也似带有一种对剧式的舞台效果,将马的姿态聚焦于中心使画面极具视觉性效果。 观念的物化 在古今绘画图像的演绎中,马这一图式可谓是最为常见。从唐朝韩干《照夜白图》,北宋李公麟的尤工画马,元代赵孟頫的自小便爱画马、清代郎世宁《百骏图》乃至近代徐悲鸿、黄胄皆对马图有所演绎。而与古代及现代以「马」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的是,徐累画面中的马更带有一种符号的意象,是他个人观念的物化形态的显现。《思乡曲》中就其展现出的马的姿态而言,是极为性感的物象,这与徐累眼中马颇似雌雄同体,即前半部很男性,后半部很女性的感觉表述相一致。 而此幅画面中马以叩首的姿态贴近来自于达芬奇画面的地图,实在又有一种向传统致敬的寓意,同时马身上背负的青花图案则似如表征时间般的印记,加以蓝色、灰色为其画面主色调选择,更显露出一种游离中的静观之感,这种感觉正与传统美学底色相契合,与当下时代多数艺术家激情的宣泄相背离。可以说,徐累利用传统材料(无论是工笔技法还是熟宣纸)创造艺术,既是在探索践行以往革新中被遮蔽的领域,也在企图建立不同于主流的另外一种现代艺术方式,这种「向传统致敬」的做法,在当下无疑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徐累在变通传统美学的同时,可谓是又重新寻求到了水墨通向当代道路的某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