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何紹基 (1799-1873) 行書四屏

作  者:何紹基 (1799-1873)

尺  寸: 127×32cm×4

估  价:RMB 500,000 ~ 700,000

拍品描述

水墨紙本 立軸 釋文 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籬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 白銅鞮。傍人笑問為何事,笑殺山翁醉似泥。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春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發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麹便築糟丘台。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車傍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螭頭剝落生莓苔。 款識 節書太白《襄陽歌》,蝯叟何紹基。 鈐印 何紹基印(朱)子貞(白) 鑒藏印 延陵容叔室藏(朱) 出版 《書翰留韻·明清百位狀元翰林書法》P91,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 何紹基以融合篆隸北碑眾體自成一家,成為晚清書法碑學運動的領袖。此行草四條屏寫李太白《襄陽詩》,是其晚年最具個人風格的典型面目。把篆隸古意融入行草是何紹基在書法史上的突破。何紹基嘗言:「書家須自立門戶,其旨在熔鑄古人,自成一家,否則習氣未除,將至性至情不能表見於筆墨之外。」何紹基一生遍習正草篆隸,修煉至此已化繭成蝶,成就此四聯之上非常自由又法度自在的樣子,老辣蒼茫,滿紙神機。 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別署東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於經學、詩文、詞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詣。書工楷、行、草、隸四體,自成一家,為晚清書法碑學運動領袖之一,影響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