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青城洞天

作  者:黃賓虹 (1865 - 1955)

尺  寸:

估  价:RMB 600,000 ~ 800,000

拍品描述

設色紙本 立軸 106×37cm 款識 深羨青城好洞天,白龍一覺幾千年。鋪雲枕石長松下,朝退看書盡日眠。宋紫微詩。海谷先生,黃賓虹寫。 鈐印 黃賓公(朱白) 片石居(白) 備註 上款人「海谷」即葉大濤,廣東佛山人。 《青城洞天》未署年款,依畫面風格與題識文字判斷,應作於1930年代中期。自1932至1935年之間,黃賓虹先後遊歷浙江、四川、重慶、蘇州、廣西、香港等地,積累了大量的寫生畫稿,逐漸從師古人轉向師造化,為蟄居北平時期的熔煉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他的理論研究在這一時期也取得重大成果,1934年《畫法要旨》正式發表,提出包括平、留、圓、重、變五種筆法與濃、淡、破、積、潑、焦、宿七種墨法等在內的系統理論;遊歷香港期間,張谷雛又將黃氏與其商榷筆法、墨法、臨摹、寫生等的語言記錄下來,輯為《黃賓虹話語錄》,這些都是黃賓虹藝術觀念的集中體現,意義非凡。 畫中繪蜀中青城山色,以中段留白的雲霧區分層次。前景中數棵老松自岩罅生出,一徑瀑布如白練垂下,畫面底部的石橋橫置在瀑布溪流之上,與左下角的岩石一並奠定穩定的結構。畫面上部巉岩奇石呈柱狀林立,高聳向天。其側以濃淡不一的墨色繪出朦朧遠山,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更遠處。山岩以淡墨勾勒,復以赭石、花青簡單皴染,濃墨點厾的苔點散落岩間,加深層次,提點精神。是幅並不以滿密的構圖、繁重的技法取勝,畫面亦不置一人,唯雲霧渺冥、空谷泉泠,意在突出靜寂幽勝之景,正「青城天下幽」之意趣。 賓翁曾有言道:「宋人畫多積歲累月而成,渾厚華滋,不落輕薄促弱。余游川蜀,由灌縣經玉壘關至青城山中,朝夕所見,林巒煙雨,隱顯出沒,無不摹寫,草稿置囊橐中,歸而乘興揮灑,筆酣墨飽,益見自然」。是幅繪青城山景,筆墨酣暢,虛實相生,其疏淡清逸的面貌仍可見新安畫派的影響,行筆用墨間又有宋元矩度。樹木勾畫、山石點苔,多用濕筆,靈活自如的呈現墨氣的微妙變化。結合業已提出的「三筆七墨」理論,拍品可視為其筆墨理念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