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描述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 (一)写雁荡灵岩寺道中所见山花盛开之景,六一年辛丑岁暮,寿者并记。之下脱“情”字。 (二)文光同志鉴可,六一年辛丑寿记於止止轩。 钤印 (一)潘天寿印(白) 不雕(朱) (二)寿(朱) 阿寿(朱) 备注 上款人,余文光(1901-1982)浙江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著名外科学教授,英国爱西堡皇家医学院院士,为医学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雁荡山花》赏析 “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从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姿致之天然荒草,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常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像得之。予近年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乱草从篁,山水画布置,有异於古人旧样。”这是潘天寿先生在其《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的一段话,字里行间,我们可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代中国画艺术大师是如何从人们不经意的大自然中诗意发现,摄取题材,独辟奇径,创作出动人心魄的划时代巨作,使中国画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艺术理论家王义淼先生对其代表作《雁荡山花》所作的评论:“破除了延续千年的文人画折枝花卉旧程序套路,又不是简单地回到历史上全景式花卉画的状态中去”。 凡能开宗立派的划时代艺术大师,有常识者都知道,除勤奋和机遇外,必须具备极高的天资。当他在1916年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后,他的天资就得到了极好的呵护和萌发。当时该校集聚了众多留学回国的傑出人士,如经亨颐、李叔同、鲁迅、陈望道、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等等,他们都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教育,民主思想,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重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又时逢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这样的言传身教和社会实践,在青年潘天寿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他日后的艺术腾飞。1923年他被聘为上海美专的国画教授后,经诸闻韵引荐,有幸得到时已八十高龄的海上画派领袖吴昌硕先生的指点。从赠给这个青年的一副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以及写给他的一首七古长诗中,称他“年仅弱冠才斗量”,“只恐荆棘从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中可以看出,这位艺术大师对他天资的充分肯定,并语重心长地给以戒勉,其爱护之情真切!他又对其他弟子们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离我最远。大器也!”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所有学生中对中国画作出巨大贡献并独树风格者唯潘天寿也! 潘天寿的天资还在於拥有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并都有极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功力很深,先以鍾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后学魏晋碑、参以黄道周,倪元璐和近代沈寐叟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几乎无施不可。他的一生挚友著名国画家吴茀之先生认为其书法造诣甚或在画之上。书法大师沙孟海也非常钦佩他的书法造诣,特别喜爱他的隶书、行书、钦佩其境界之高。国画大家陆俨少评价潘老“诗、书、画三者,俱已备有突出之高格调。所谓三者互相渗透统一,於潘老更得到充分之证明!” 潘天寿的天资还在於有清晰的眼光来看待当时中国画所处的境遇,而能独擎大旗,坚持中国画的民族性!他在当时主张引进西方艺术、改良、融合,以至照搬,甚至置中国画於死地的恶劣环境中以崇高的人格,坚定的信念,毕生的奉献,并以他的理论建树,雄辨地证明了中国本土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但他从不拒绝西方艺术的引进,在他1928年所著的《中国绘画史》和1936年的《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就充分肯定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结合所产生的历史成果。但当时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一度被取消,以至於在文革期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以更荒谬的残酷斗争形式走到极端,但潘天寿至死没有屈服。他在遭“四人帮”迫害的病重期间曾愤懑地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难道对今后的中国就毫无用处了吗?”但历史地看,他又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绘画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遣兴之私物,而是为公之学。在20世纪的画家当中乃至整个绘画史上,也找不到任何一位画家像他这样,充满着一种强烈而坚韧的英雄主义。正如他的学生吴冠中先生所说的“艺术有两类,一类是小道,它娱人眼目,另一类是大道,它震撼心魄。我明悟到潘师的艺术道路正是后者!” 一件传世之作的完成,不外乎平时的点滴积累。从这件作品的创作年代看是其1963年完成的代表作《雁荡山花》之前的习作,虽是赠送友人应酬作品,但也画得非常严谨,丝毫没有懈怠之态。进入六十年代是潘天寿艺术的颠峰时期,从此作的题画形式还能看到一点海派大师吴昌硕风格的影子,但通过强烈的艺术语言的诠释,让观者一见就能感受到潘画风骨,仅以胭脂写花,泼墨作叶,而清峻奇崛,高洁之气朴面而来。以劲挺的用笔和准确的造型将花画得没有一丝柔弱媚俗之态,强烈的大笔墨的节奏感,加上力能扛鼎的笔力,使画面有无法动摇的厚重,从而造成一种崇高的意境,让我们对美的感受得到升华,深感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美,唤起心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